close

html模版常州:新思維種好“創新試驗田”(圖)
石墨烯,0.35納米,這個世界上最薄的材料,如今正丈量著常州這座創新智造城的新高度。用“搬傢公司”的市場化思維匯聚世界“最強大腦”,用項目經理人等全新模式開辟科技體制改革試驗田,協調政府、市場“兩隻手”貼合科技與經濟“兩張皮”。

常州市委書記閻立說,常州已進入產業結構調整的加速期、科技創新的活躍期。智能機器人、石墨烯等先導性產業無中生有,科技創新絕大多數核心指標位於全省第一方陣,按照省委、省政府提出的發揮科技創新、產業創新、市場創新、體制機制創新等疊加優勢的戰略指導,常州正把創新內涵從狹義創新走向涵蓋全產業鏈的整體創新,從單打獨鬥轉向開放式的無邊界創新。
油煙處理設備

一盤棋佈局,匯聚“最強大腦”

讓創新資源在全市充分湧流,常州重塑“一核兩區三園多基地”的“一盤棋”佈局。“一核”指常州科教城,“兩區”是南北兩個國傢級高新區,“三園”是位於溧陽、武進、金壇的江蘇中關村、西太湖、華羅庚科技產業園,“多基地”是指15個省級科技產業園。在閻立看來,鏈接全球創新資源,要從點對點式的單一產學研合作,向由點到線、到面的產業鏈輻射。以整機、整車、終端類產品為發展導向,用智能技術制造智能裝備,做出智能化的產品,推廣智能化的應用。

“21世紀的達·芬奇”—設計大師路易吉·克拉尼堪稱世界級“最強大腦”,他與常州科教城合作成立江南克拉尼現代設計院,用“創意+設計+技術+用戶+商業”一體化全流程創新助力常州制造轉型。常州市委常委、科教城黨工委書記徐光輝說,以平臺經濟開啟二次創業,以科技服務引領內涵發展,科教城致力於構建全要素的創新創業生態體系,最大限度地發揮科技、知識和人才的溢出效應。

常州市副市長王成斌認為,創新資源的流動是遵循市場經濟規則的,哪裡有錢賺向哪裡流動。政府正是通過扮演“搬傢公司”的角色,讓科技資源加速向常州流動。常州有好的制造業基礎和創新創業商業文化,工業產值過萬億,好的創意就能變產品。

牛津大學ISIS國際技術轉移中心正是一個“轉換器”。走進中心,看不到實驗室,而是來自英倫的科技成果展示和一本本商業計劃書,讓企業看得懂、投得進。中心負責人陳兆軒說,這是牛津大學在我國設立的第一個技術轉移中心,目前已為常州奧斯特醫療器械、石松生物科技等公司引進心臟主動脈支架、基因序、心磁儀等成果。

常州科技局局長劉斌打瞭個形象的比方,創新的主體在創新戰場上打仗,科技服務業就要為他們輸送彈藥。常州重點開展與以色列、英國、德國等國的科技合作交流,引進高端機構通過社會化、市場化手段輸送成果,中德創新中心、中以科技合作中心、中英科技橋、牛津大學ISIS國際技術轉移中心等機構推進一批項目落地。全市建有1傢國際創新園、4傢國際科技合作基地,78傢江蘇省外資研發機構,名列全省第二。 下轉A2版

上接A1版

兩隻手協力,領跑“黑金產業”除油煙機油煙處理器

石墨烯,世界最薄的萬能材料,有“黑金子”美譽,產業空間達萬億級,應用具有無限可能。使用石墨烯制備的調制解調器,一秒鐘下載一部電影;導熱性是銅鋁等金屬的數十倍;石墨烯超級電容,iPhone充滿電僅需5秒;幾小時就完成基因測序開展疾病診斷。5月8日,常州江南石墨烯研究院與美國國傢工程院院士雷伊·鮑曼簽約,共建外籍院士工作站,開展應用於人工肌肉、超級電容的石墨烯復合纖維研究。這意味著,在石墨烯產業化上,常州有望比肩世界一流。
油煙分離

“當時不少本地企業傢很動心,可評估下來,又躊躇不定不敢投。”石墨烯研究院院長呂衛明回憶。為此,常州用有形之手撥動市場之手。常州、武進兩級政府各出資2500萬元,成立全國首個公益性研究院。研究院聘請深圳清華大學研究院創始院長馮冠平擔任項目經理人,並大力吸引社會資本,組建註冊資本8500萬元的投資公司,刺激新興產業從“休眠態”轉變為“激活態”,合力形成催化劑效應。

集“研究院+檢測中心+孵化(加速)器+產業園”於一體,目前研究院已引進並培育第六元素、二維碳素、碳元科技等7傢領軍型企業,總市值已達約20億元。全球首款石墨烯觸屏手機亮相、全國首條年產3萬平方米透明導電膜生產線投產、全國首條超級電容器生產線建成……在二維碳素公司,記者見到他們研發的世界首款石墨烯觸摸屏手機。屏幕可柔性扭動,視感清澈、透明。研究院每出一條新聞,與石墨烯有關的股票都拉出陽線,下遊公司慕名前來,其中不乏三星、蘋果等巨頭。

眼下,常州更看重發展的質態、創新的績效,培育科技貢獻率高的創新型企業傢隊伍。目前,全市創業孵化、加速器面積已達600萬平方米,920傢高新技術企業,列全省第三,這裡還將源源不斷地釋放幾何級創新效應。

四個“不一樣”,催生王牌機器人

好萊塢大片《環太平洋》中有一句臺詞,說“紅色風暴號機甲戰士,是在常州制造的”。雖然影片情節是虛構的,但常州確已捷足先登機器人產業。

在金石機器人車間裡,記者看到現實版“機甲戰士”,身長80米的D2巨型機器人,兩隻機械臂有規律地移動。企業負責人劉金石介紹說,他們開發的桁架機器人有兩大王牌:個頭小巧的HUB機器人適合加工節拍短、生產批量大的零件;塊頭大巨型機器人,抓取能力高達4噸,已被一汽解放、中聯重科、三菱重工等國內外知名企業訂購。



機器人產業的迅速做大,源於科研院所與企業的無縫對接。在常州先進制造技術研究所,老人服務機器人、碼垛機器人、無人駕駛汽車、救援機器人等令人大開眼界。老人服務機器人具有仿人手爪,能幫老人端茶倒水、陪聊、下棋,通過視頻讓老人和傢人對話。所長駱敏舟博士說:“我們可是吃‘百傢飯’長大的!”創立之初,駱敏舟就力求管理體制機制的“不一樣”:人員結構不一樣,運行機制不一樣,經費來源不一樣,服務方式不一樣。“四個不一樣”,釋放出巨大的創新能量。四個人,一輛面包車,駱敏舟和他的團隊走出象牙塔。行程逾60萬公裡,為600多傢企業上門服務,成果在20餘傢企業轉化,建立常州中科綠色科技產業園,帶動相關產業新增效益50億元。

課題來自市場需求,成果交給市場檢驗,績效通過市場評估。駱敏舟瞄準的是德國弗勞恩霍夫協會(FHG)模式。這是歐洲最大的應用科學研究機構,其總收入1/3來自政府經費撥款,1/3來自競爭性項目,1/3來自企業的合同收入。“我們在常州也做到‘3個1/3’,國傢課題、地方項目、服務企業收入各占1/3”,還以無形資產或技術入股的方式孵化瞭7傢高科技公司,形成良性循環。

本報記者 蔡煒 顧敏

作者:蔡煒 顧敏

本文來源:新華報業網-新華日報

52208EC405E0E8CE

創作者介紹
創作者 git360h7v6 的頭像
git360h7v6

從羚開始

git360h7v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